“When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don’t ask what seat? You just get on"  –  Sheryl Sandberg

2019年1月29號早上11:30分,在結束五輪面試後我和 HR通了電話並確定拿到了人生最期待的offer之一,當下的興奮程度大概跟三年多前確定能來新加坡工作的時候不相上下,隨後我立馬衝進老闆辦公室提了離職,並毫不猶豫向公司賠錢只為了提早結束我的notice period 然後趕快搭上這艘火箭。兩個月後,我加入了一間旅遊獨角獸。

logo

到職後的第二天早上八點我興高采烈的搭上前往香港的班機到總部 training兩個禮拜,(對於過去25年從來沒有去過香港的台灣人來講這真的是一件很值得興奮的事情),到現在都依然記得我對香港的第一個抱怨就是上坡為什麼這麼多…

順利遇到了teammate之後我發現這裏所謂的training 實際上就是認識一下stakeholders然後馬上開始上工,依稀記得我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被某S同事要求我做 revenue forecasting,然後問我明天可不可以給他? 當下心裡雖然翻了無數個白眼,但也發現這公司處理事情的速度實在非常適合我這種沒什麼耐性的人XD

IMG_5888
香港office;我抵達的時候為了等同事過來帶我,office manager安排我先坐在圖中那張白色椅子上,沒想到兩位 founder剛好就從我眼前走過,當下真的是有種看到偶像的感覺 XD

隨後這一年多的時間,我除了負責架設公司的data practice之外,還包含另外3BU analytics project 跟大大小小的ad-hoc requests,如果把大大小小的任務加起來,參與過的應該有超過上百個。只能說在這個人人都在喊 data driven的時代,從BD,Ops 到C-level 全都是analytics team的 stakeholder,也間接造成我不斷在香港/深圳/吉隆玻/新加坡/台北之間出差,算是呼應了Klook果真是間旅遊公司 ??!! 

IMG_2141
吉隆坡office
IMG_2582
香港 wework – 加班就是要吃個生蠔
IMG_2441 2
新加坡office – 小歸小但還是很溫馨的

在客路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學到的東西卻沒比較少,每項takeaway都是親自走過痛過才獲得的深刻體會,像是如何衡量business impact或是workaround solution的重要性 ..等等,但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以下兩點:

1. 時間也是你的成本

前陣子看到一個笑話:當你剛畢業加入一間公司成為了junior的員工, 而你很幸運的遇到優秀的前輩指導你,過了幾年你會順利成為一位senior;但如果很不幸的沒遇到,那也沒關係,因為你會變成Super Junior

super-junior-2019-comeback-confirmed-with-only-9-members-as-kangin-and-sungmin-will-not-join-following-fans-threat-to-boycott-photo-by-super-junior-facebook

這個笑話或多或少也促使我做出離開這項選擇,雖然新創公司講求的就是get your hands dirty, 但到後期開始回顧的時候,我開始注意到不斷地 trial & error 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

舉例來說我在客路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提升公司的 data visibility,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很容易的拿到自己需要的數據。然而一個人完成這些東西的代價就是得用大量的時間交換,除了跟user討論需求、從0到1寫SQL原表、設計dashboard 跟不斷優化之外,還要考量每個步驟是不是夠 Sustainable? 如果寫了很複雜的SQL,或是只有我知道dashboard該怎麼更新,那這方法就不夠好,而一個好的practice 應該是必須能夠長期運作,並且誰來操作都很容易上手。

雖然最終在半年內成功 deliver 出了3 個每天超過200人使用的dashboard,但在不斷撞牆的過程當中週末加班只是基本,平日加班更是常態,有時實在很羨慕懂得time management 或是有個mentor能夠適時指點迷津的人。

Screenshot 2020-05-11 at 4.42.30 PM.png
懷念一下我最常點的加班晚餐 – Salmon Samurai / Mentaiko [Seared]

2. 長期 Remote work 並不適合每項工作

我在客路的後半年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身處 stakeholders超過千人的 analytics team,合作的同事遍佈20幾個國家好幾個不同的時區,工作中充滿了不斷地 slack & email & 不開鏡頭的meeting,這樣的模式長期下來我發現除了創造極大的溝通成本外,對我來說實在是種身心靈的消耗,尤其數據分析的東西更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夠解釋,長期下來不但無法專注做事,和stakeholder溝通也很沒有效率。

周邊小物
這兩段太沈重,所以曬一下可愛的周邊小物

為什麼我要離開

一路以來我都認為在做選擇的時候除了喜歡與不喜歡之外,還有適合與不適合。

客路在拿到軟銀2.5億美金的鉅資之後可想而知的正在往大企業的方向前進,除了在這樣高速成長的每個階段中都需要不一樣的人才之外,管理層所做的每一項決定更至關重要,而令我想離開的原因就是我發現在未來半年到一年之間我將要負責的事情並不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評估過後也確定硬撐只會導致 push factor越來越大,所以當另一個機會找上門的時候,我選擇 give it a try,未來我則會加入一間fintech company 繼續玩 data

跟其他公司比較一下,Klook現在第五年,目前為止剛好走了一個 google的 trend
無意間發現這張圖,Klook在創業4年半後拿到軟銀 2.5億美金的投資,員工人數在短短一年內從1000人暴增到 2000多人,跟 google當年的trend有點相似

後記

記得進新創之前總聽說在新創待一年等於在一般公司待三年,真的走過痛過後才發現這句話真的是字字血淚,當初也沒想到僅一年多的時間就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而我想幾年後我依然會很懷念曾經在客路經歷過的這段時光,畢竟人生中能加入一間明星獨角獸與一大群優秀的人們一起工作實在非常難得,all the best my friends

ce229db0-0038-4891-bf1d-c30ae6cc6c32

至於怎麼樣證明有成長?我覺得最準的指標就是在面試下家的時候講得出多少東西了吧

1則迴響

  1. 很認同時間也是成本+清楚這不是自己要的這兩點

    看到你的心得也想起我在越南的辛酸血淚(?)
    做一個你也許上手但沒有成長的工作後期真的是自我內耗
    離開後才發現因為安逸而哄騙自己留下浪費了多少時間成本

    而從過程中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新目標並且大步向前實踐
    也是讓人欣羨的事情
    我不像Tom你這麼清楚自己想要甚麼
    而是偏向從經驗去淘汰掉自己不喜歡的
    進而學習探索去接近更適合自己的

    因此有了昨天在sodasofa的這些提問,關於數據分析(笑)
    看了你的文章我有更多心得了~thx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