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7月來到新加坡Apple工作,一直到2019年3月即將加入KLOOK負責亞洲商業分析的項目,大大小小面試過的公司也大概有個30家,很開心能夠在2年多後依然在這個充滿驚奇的國家裡繼續打拼。
這篇會記錄下這兩年多來在新加坡面試上的點點滴滴,也讓自己整理一下思緒。
還記得第一次察覺到該開始準備換工作之時是在加入蘋果後的第9個月,當時原本定期的monthly meeting以及team building都逐漸的被取消,甚至同事提離職也都沒有被公司挽留的跡象,種種原因只好開始逼自己思考如果我要繼續留在新加坡,那勢必得做些改變。
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自學,包含Python, SQL, machine learning 跟開始認真經營Linkedin。所以大約從2017年4月開始,練習寫code, 丟履歷跟改履歷成為每日的工作,每天除了上班跟自學,就是檢查信箱有沒有任何的面試信。當時焦慮程度最誇張是每30秒檢查一次信箱看有沒有面試,然後檢查手機有沒有隨時在身邊怕錯過任何一通HR打來的電話。
只可惜現實總是殘酷的,因為學歷還有工作性質上的劣勢,整整過了6個月我都沒有拿到任何的On Site interview, 僅有的那些phone interview(不到3個) 也都是無聲卡或直接被拒。為此我還創了一個「拒絕信」的分類在信箱XD,然後默默許下以後一定要加入一間另自己滿意的公司然後展現這個塞了好幾十封拒絕信的信箱給學弟妹看,讓他們知道只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機會。
截至現在為止一共塞了快30封的拒絕信,還不包含那些沒回應的(估計超過100家)。
直到到了2017年11月的第一個禮拜,才似乎是神蹟顯靈的一次收到4個面試:UberEats, AvePoint, SQL View, 以及我現在的公司Teledirect。但只記當時因為已經煎熬了快半年,對於面試這種東西早已只剩下不以為然的心情,每次稍稍幻想著拿到Offer的時候就馬上又會被過往的失敗經歷潑冷水,甚至覺得就這樣回台灣吧好像也無所謂。
但每每這樣想的時候心中總有另一股聲音不斷在懷疑自己是真的辦不到嗎?(又或許是獅子座的不肯認輸?)。所以只要是一人獨處的時間包含走路,洗澡,上廁所,腦袋全都在想要怎麼樣包裝面試內容跟改履歷模板,然後再不斷地用那些稀少的面試回信去判斷哪一個版本的履歷比較會吸引人。認真說,當時除了面試信之外最期待的就是唐綺陽的星座運勢,每次都在期待她能說出像是「這個月的獅子在工作上會有貴人相助或轉換跑道」這種鬼話XD
最後很開心能順利通過Teledirect的面試然後一直待到了今天,並且再過一個月就要加入Klook !
關於KLOOK的面試,這次我面試的依然是 Business Analyst,但做的層面更廣,從Marketing , Sales, Customer service, 一直到Budget都是這份工作的Job scope, 面試官也直接表明實際上我會有2-3個Role。而這次面試一共5關,包含:
- HR
- Test Package: Case Study/SQL (3 days)
- Analytical Team Lead
- Operation Director
- VP
5關總共花了我快一個月的時間,每關的時間都是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內。
又或許因為都是新創公司,KLOOK每一關面試都讓我一直想到當年的UberEats, 不僅關卡數一樣、test package的模式、回覆效率,他們也同樣要讓每個stakeholder都認可這個人才會錄取他。因此面試時不像是機器人般的你問我答,而是充滿朋友般的互相了解,確保雙方在未來都願意跟這個人共事。
所以簡單來說,你必須是個讓大家喜歡的人 。#據HR所說,KLOOK有個面試文化是Everyone hires everyone
但令我意外的是,即使Job scope很廣,面試官似乎更看重面試時的表達以及反應能力而不是在乎我有沒有接觸過全部的東西,所有問題也都圍繞在Business Analyst 最核心的關鍵上展開, 也就是 How do you benefit the company? #身為BA, 你如何發覺 Data中的 Insight並且應用在 Business的層面然後幫助公司?
如果把題目拆解開來大概是這樣:
- 請提出具體例子
- 你做了什麼東西?
- 說明你怎麼想到的?
- 是什麼原因讓你要去做這東西?
- 我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因為發現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從0-1的關鍵
- 這個project最後創造了什麼影響?
- 改善了什麼?
- 你怎麼樣推行?
- 影響了多少人?
- 過程中發生的問題你怎麼解決?
- 解決問題的方法?
光是描述清楚這些事情以及回應面試官中間突如其來的問題,就大概佔了90%的時間。最後加上自己準備的2-3個問題就差不多了,甚至我也會主動跟面試官說我問完了。關於問題我會推薦這篇文章: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586369
至於有時在網路上會看到有人講問面試官的問題非常重要,甚至說是決定會不會被錄取的關鍵,我個人認為這些問題終究只是輔助,想辦法在面試過程中讓面試官喜歡你才是更該下功夫的地方。
而關於今年的找工作之路,由於工作經驗比較完整因此相較於去年是順利很多,包含了像是Grab, Dyson, Facebook, 都有跟我聯繫;有進到On Site的有PwC, Zalora, Charles & Keith, 但以上全部被拒,所以想了半天覺得還是沒太多能分享的…,套一句新加坡人常講的,實在是很ㄒㄧㄢˇ(無奈),只能記錄下一些印象比較深刻的題目:
- 你怎麼樣安排你的工作順序?
- 你怎麼樣想到你所做的這些東西?
- 你怎麼樣確保你用的資料是對的?
- 你才25歲,你要怎麼樣跟我證明你有能力勝任這職位?#認真覺得這題經典
- 如果今天你在會議室裡跟兩個team的人開會,雙方拿的資料不一樣,但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你怎麼辦?
最後分享其中一場面試的小插曲,在面試一間MNC藥廠的Business analyst時,第一關面試我的Director直接在面試結束後同意送我進第二關。但第二關面試結束後遲遲等了一周我都沒收到任何回信,於是我直接寫信給第一關的Director 想說問一下狀況。在不期待他會回信的情況下,他不但跟我約時間到咖啡廳跟我聊找工作的狀況,也告訴我他們其實另有人選了,所以他要另外refer我去另一間醫療集團XD 只能說完全沒想到被本該只有一面之緣的面試官refer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lol
這2年半以來新加坡一直沒讓我失望,持續不斷地有很多的新東西跟新朋友來到,甚至也有很多的音樂會也只選新加坡為亞洲的唯一站(撒花),新加坡政府在規劃事情上面一直也都很有效率,對於每個細節也都會盡力照顧到,除了國家太小沒地方去以外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值得批評這國家的。儘管如此,人在國外待得越久,所捨棄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那種想隔天就辭職並且一走了之的心情我相信每個離家生活的人都曾經有過。但曾經一個大學長跟我分享的觀念我覺得或許是讓自己能比較樂觀面對這種事情的關鍵: 他告訴我他喜歡用「捨得」代替「取捨」這個詞,因為當你這樣做之後,你會發現所有你所「捨去」的東西,後面都跟著一個「得到」。
常覺得有時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得到的東西,往往是能夠讓你繼續往前的動力。
